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世界文明


2022年3月30日

中国与西欧经济史比较3 周和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与西欧经济史比较3 周和春秋战国时代
                                河東哲夫

回到西欧的罗马帝国初期,追溯一下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的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前后~公元前256年)。周朝之前还曾有过殷商时代,但那更近乎城邦国家的形态,直到周朝才开始出现跨区域的统治。如果包括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直至影响于后世经济社会的诸多要素---宗族与封建制等亦已逐渐显现。而这些要素,也在中国其后的2000年历史长河中或变容或消失。

不过,有一说建立周朝的人们,和现如今"汉民族"的基因构成有所不同。考古发掘的周朝人类遗骸中观察到"haplogroup Q"的频度高达约59%,而现代"汉民族"中多见的"haplogroup O2"却仅有27%。而这个"haplogroup Q",在如今的南北美洲大陆的美洲原住民中尤为多见。

周朝的"封建制"
周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但公元前771年以后,国内陷入混乱,周朝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所以周朝(西周)实际存续的时间不过三百年。当然,三百年也是近乎荒诞的长了。埃及、罗马也是如此,古代历史中常出现一个权力机构前后持续数百年,为什么会这样?想必是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本就难以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没有在内部滋生出能够摧毁业已形成的权力或利益结构的势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并未形成一个"面"。城邦国家---被称为"邑"的城郭四周耕地环绕的形式---星星点点的分布着,其间遍是广阔的原野。而这些原野被逐渐开发,带来了统治权由点到面的面化和中国经济的扩展,并在其之后的宋王朝前后达到巅峰。

要说周朝的"功绩",就是确立了所谓"国家"的框架,这就是封建制度,并创造出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仿佛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般的社会氛围---,将一直以来的习俗加以整理并赋与相应的意义,形成哲学理论,这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

与夏商不过松散的城市联邦(被称为"邑制国家群")相比,周朝确立了城市间的等级结构以及与周王之间从属性更加清晰的"封建制",并进一步发展达到了近乎形成集权制"国家"的阶段(当然也因此饱受诸侯反抗而闯入战国时代)。

中世纪西欧和日本的封建制概括起来,就是地方诸侯拥有的领地获得中央"君主"的正式认可,作为交换,地方诸侯宣誓对"君主"效忠,一旦国王发起对外战争时要甘当亲兵(其实只是当地的农民)参战。不过地方的征税、征兵、行政、司法权都还在诸侯手中。

这方面中国的封建制也是一样。而从《史记》来看,封建制其实在夏朝就已经出现,只是到周朝时期记载(金文)增多,而被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始见于周朝时期"。彼时已经出现类似土地台账、户籍的记录,并分别按照土地进行人员登记。

而中央的记录里则开始出现官僚、重臣等内容。金文显示周设有卿事寮执掌军事、行政,其中负责军事者称司马,管理土地者为司士。他们还会指挥地方诸侯。这些也都表明作为国家的形制已经完备。

封建制国家里,君主并没有自己直属的军队。户籍调查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征兵等权限,似乎还是归属于封建诸侯。

或许有点跑题,西周曾经有过十四年无君主,由两名重臣共同执政的时代。据说这就是"共和"一词的起源。

土地所有和继承制
支撑经济实力的农业以及土地又是如何分配管理的呢?孟子称周朝施行的是"井田制"。就是将田地划分成"井"字形状的九等分方块,正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其收获归政府所有,剩余的八块则交给农户。

而实际上该"制度"似乎并未落实。基本上还是贵族与自耕农、地主与佃农的关系。
其实从农业领域来看,耕地过度细碎化会导致生产率下降。欧洲也是如此,近代建立长子继承制的英国(日本亦如此)与持续分割继承制的法国等之间就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的农田继承制因地区和时代而有所不同,但据说周朝时期常见的是长子继承制。

尚不发达的货币经济
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贸易量大的中国,却没有与此相应的通货在全国范围实现足够通用的先例。特别是商周时代,货币似乎还停留在相当原始的阶段,南方运来的珍贵的贝壳、鳖甲等被广泛用作货币。这种形态只能支持极小规模的贸易,不过在生产率较低的时代想必也足以维持流通了。

到周朝后期青铜制造业愈加繁荣,青铜器开始作为替代货币进入流通,并在西周灭亡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为货币,不过其数量较少,米、盐或绸缎等实物作为替代货币的等价物仍被广泛使用。

宗族社会的解体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给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乃至政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就是基于宗族组织-父系家族的大家族制。村落共同体走向弱化、瓦解,意味着即使是小型家族也可以维持生计。

父权家长制式微,位居其上的贵族就开始直接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的社会。既有地方利用代官制直接向小家庭或个人征税,也有地方采用郡县制。户籍制度不断完善,庶民也可以拥有姓氏 。即生产力的提升使权力可以实现由点到面的统治,为集权性更强的绝对主义王权和皇权的确立提供了条件。

同时,在春秋时期,诸侯间的力量对比、等级关系相较从前也形成了更为严苛的上下关系。治下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自然也就可以实现等级的攀升。这被称为会盟政治。看起来和之前的封建制有所不同,其实破解封建制的郡县制的基础正是在这个环境中形成的。

而宗族瓦解后逐渐星落云散的个体,基于"我为兄你为弟"的准家族关系,或基于任侠之士般的诚实性的关系,形成新的人际关系架构。这是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社会的传统。倘若如此,我们并未有所意识和刻意宣扬的春秋战国,其实是奠定中国社会根基极为重要的时代。

诸子百家
"国家"渐次确立并得以巩固确实是在周的时代,而这也推动了诸子百家的萌生。这些成为分裂后的若干国家的"饰品",也导致思想家及其思想被随意滥用。

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孔子、孟子的儒家和韩非子、商鞅的法家。孔子现在为人所知的只剩下《论语》了,其实他还是个历史学家,正是他将古老中原地区的习俗整理归纳成为一门哲学,是一位堪比亚里士多德的人物。

孔子著作多为秦始皇的"焚书"所毁。对于这些作品到底是什么样貌,李泽厚曾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提出了以下假说。

――儒教是原始氏族社会规范的集大成。与萨满式的阴阳道亦存在一定的混杂。
儒教重视的是长幼有序,凡事由长老会议决定(这在今天的阿富汗依旧存在)。这里面包含着原始的民主、平等观念。

与法律相比社会以知耻为治理法则,人际关系的规范在乎"礼"。"礼"源于自然的人性---"仁"。即所谓爱与德。

并没有什么禁欲主义。也没有原罪和死后世界的观念,也没有宇宙观。彻彻底底的现世观---
与西欧天主教借助神的面目来支配信徒不同的是,儒家理论以个体的人性善和修身自觉为根基。可惜孔子的教诲与人之本性完全相悖,不可能实现。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