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洲经济史比较11 清朝
"多民族国家"或异族统治
清朝存在于1644~1912年,几乎与德川时代同样,是个拥有近二百七十年历史的长期政权。但与日本不同的是,族称"满洲",即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女真族",统治汉民族长达二百七十年之久,自然是非同寻常。当权的皇帝和官僚们想必是大伤脑筋,"如何才能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维持满清的统治"。
但是女真族--满族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与汉族混血融合,且为官从政者中也不乏汉人。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清朝属于"满族的异族统治时代",显然与史实相悖。
不过清朝的多民族属性或可称为异族国家联盟的属性---蒙古、汉人、满人等各地区的权力顶端同为一个满清皇帝,即所谓"共主邦联"---的确与明朝截然不同。
且这种属性也并未使清朝的统治更加僵化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十七世纪初,努尔哈赤将分裂的女真族团结在一起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自称"大汗",并于1636年征服明朝北部和漠南蒙古之后,立即继承了相传蒙古所持的元朝玉玺,进而拿到了汉人和蒙古人居住区域名义上的统治权。
女真族曾自称"金"朝,并灭掉了宋朝,但之后不久即为邻族蒙古所破,一度退为陪衬的后景。
因此,再次强势崛起也算是圆了南宋时期未能实现的征服全国之梦。
回到皇太极的话题,他整合蒙古势力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即清太宗。虽然屡次出击明朝疆域,但对于攻占北京一直颇为谨慎,1643年8月,五十一岁的皇太极英年早逝。
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灭亡,但与女真族即大清接壤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献关降清并引清军攻入北京,李自成所建"大顺"政权短短四十余天即遭荡灭。
大概是觉得在李自成的政权下无法维系自己的地位,也希望保住与女真族之间大量交易的山海关的控制权吧。那就只能投入昔日仇敌女真族的怀抱・・・或许这就是吴三桂真实的想法。
就此,扳倒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清正式开启入主中原的时代,皇太极之子顺治成为第一代皇帝。
对了,既然皇太极后宫五人都是蒙古族,所以顺治皇帝当属满族与蒙族的混血。就是说,大清皇帝体内都流淌着蒙古人的血。
毋庸置疑,军队在大清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不过颇有意味的是其中也吸纳了不少前明军将士。
后者则带着受基督教传教士启发从欧洲各国入手的大炮铁炮投降了清军。
降清的前明将领可以保持原有的军衔,并被允许拥有私家军队作为家臣。
因此,1644年入京的清军由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等多民族军队组成。
虽然八旗--军队大本营中汉军人数占了75%,1648年满洲八旗仅有16%,但地位却是最高的。
正是这支军队,最终剿灭了退守台湾的明朝残余势力。
满汉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那么几个朝代,被认为是周边的"蛮夷"以武力征服了汉族,却最终"沉落"在汉民族建立的文明与文化制度中。
这种说法或许可算是基本正确,不过,清朝统治者满人与汉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比如在原本汉人统治的"关内"(或"内地""汉地")地区,或许是为了防止当地人的逆反,满清也为汉人参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当然,对于抵抗满清的汉族知识分子同时也不惜施以血腥镇压。
至少清初采用的民族政策是泾渭分明巧妙精到的,并没有因为对于汉族文明的自卑心理而在统治方针上迷失方向。
例如满清强迫汉人剃发,据说这是汉人强烈抵触的。看看晚清备受重用的曾国藩或李鸿章等汉臣的照片,他们都戴着类似贝雷帽的帽子,大概那帽子下面遮住的也是剃过的头发。
清初还大搞"文字狱",有不少批判朝政(或是罗织诽谤朝政的罪名)的汉族知识分子被处以死罪。
不过,被称为"文字狱"的肃清在明初亦有发生,与其说是满清统治的特例,其实不过是专制统治的体现。
当然,清朝也并非只用镇压一种手段,也有劝服安抚汉人的案例。比较典型的一个就是雍正皇帝时期大肆宣扬的《大义觉迷录》。
该案中的汉族反清人士曾静被拘讯,这种情况的常规操作是处以极刑,但他竟然因在审讯中对自己的"悖逆罪行供认不讳"而被释放。拘讯中的问答则被编辑成册,刊印全国进行宣讲。
书中所收内容主要是宣扬"中外一体"的原则,即华夏民族汉族和外国、异族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中国由汉人的"华夏"和其他"蛮夷"组成。只要是有德者,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者,即便是出身"蛮夷",亦可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天下君"。名君大舜就出身"东夷",文王为"西夷"之人---换言之,曾静所认为的汉族中心华夏主义论调,历代中原王朝因异族而衰退为异族所灭,并无根据;不应以出身地域来判断其优劣,其人性、道德水平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乾隆皇帝即位后曾静再次被抓并被凌迟处死。或许是牢骚话太多有所触怒?《大义觉迷录》也成了禁书。
话回正题,"关内"的政府机构中虽然也有部分仅允许满人充任的职位,但原则上采取"满汉双轨制"---虽然准确范围不明---,即按照满汉等额设职缺。
隶属满清八旗的汉人受到了特别优待,地方知府以下的职位中也起用了不少汉人。
面向汉人的科举制度得以存续,不过以科举入仕的官僚不再拥有过去那般权势,汉人执掌外族居住地行政的情况更是寥寥无几。
清末太平天国等叛乱的镇压是以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为主力进行的。
清初采取"以满蒙同盟统治汉人,并将藏维纳入保护" 的方针,但列强入侵满清造成统治弱化后,"满汉联合政权"的属性日渐增强。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汉人也逐渐有了"清=中华"的意识,将清初版图与威势视为同属汉人的成就。
不过到了清末,受命进行新军建设的汉人权贵逐渐发展为军阀。
汉人官僚李鸿章所建新军"淮军"的司令袁世凯在清朝灭亡后变身最具代表性的军阀,后来甚至称帝登基。
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导致地方权贵垄断税收和军权,逐渐走向军阀化或封建领主化,这种现象曾在中国历代王朝和欧亚大陆众多国家反复重演。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