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世界的新倾向


2011年7月 9日

苏联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2

苏联解体后已经过去了20年,但在今天的中国,仍遗留有苏联时期的很多制度或思维方式。因此,反思苏联民主化和经济改革失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这是为了避免重蹈苏联失败的覆辙。笔者自1973年第一次去苏联以来,先后共4次前往苏联和俄罗斯,在当地总计生活、工作了11年,是日本原外交官。我亲眼目睹了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去世、戈尔巴乔夫总书记上台、苏联解体、叶利钦总统与议会对立、1998年金融崩溃以及普京总统上台等许多历史性重大事件。

没有"俄侨"、外资的苏联
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与其说是由于经济改革,不如说是由于首先推行民主化等政治改革而失去了稳定,所以才解体的。我认为确实如此。但失去稳定是由于经济改革失败,国民生活恶化。因此,我想在这里主要从经济方面探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上台的时候,因1970年代石油危机而一路飙升的原油价格急剧跌落,苏联因此失去了很多贸易盈余和财政收入,经济濒临危机。这对于1970年代后半期开始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试图改善国民消费生活的苏联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而在中国,1979年开始推行以农业、轻工业为中心的自由化,1980年划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吸引了香港、海外华侨等的大量投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日本、台湾以及西方国家的大量直接投资涌入中国大陆,带来了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而苏联呢,尽管在国外获得成功的俄罗斯人很多,但是,无论人数还是财力都赶不上华侨。而且,俄罗斯人对西方怀有戒心,还具有强烈的独自垄断国内利权的倾向,因此,至今来自国外的直接投资很少。

戈尔巴乔夫也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改革,但是,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都很有限,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改革哪些方面。他并不想采用市场经济,只考虑到修补当时存在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

自始至终修修补补致使经济遭到破坏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最初将此称之为"加速政策",就是要对机械部门增加投资,从而增加机械生产,并依靠这一政策全面提升整个经济的水平。可是,只要是政府官员管理经济,改革就不会成功。政府官员不是在一家企业终生操劳的人员,他们的目的是:在某个地方短期内尽快取得"成果(政绩)",然后在别的地方或企业得到更高的提升。在这一点上,他们与那些将自己所属企业的发展与自己及家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家截然不同。在实行"加速政策"方面,官员们也大多是把预算公款挪用到机械以外的部门,即便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了先进的机床,也是长期闲置在野外。"加速政策"不到两年就销声匿迹了。

其后,戈尔巴乔夫也没有进行系统的改革,只是重复搞一些修修补补的"改革",在金融、流通方面,已经失去了控制。下面就来看看这一过程。

利润使用的一部分自由化
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中,一切企业都是国有的,何人、何时、何地、生产或销售何种产品、销售到何方、生产多少、雇员多少、工资多少、成本多少、价格多少、在何地、何时、获得多少融资,全部由上级部门作为法律制定的年度计划来规定。于是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也都被上级部门"各部委"抽走了,转而救济亏损企业或用于其他企业的投资计划。这样是不会生产出消费者希望购买的产品的。据观察,实际上工业生产总额的70%左右都是军需生产,商店里销售的电视、洗衣机无法使用。

于是,1987年戈尔巴乔夫增加了企业领导可以支配的企业利润的比率,试图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机动灵活地增加投资。但是,企业领导把这些投资用于增加员工们的工资(或许以增加工资的名目获得现金,再挪用到其它方面)。在苏联的大城市里,大部分员工不会总是留在一家企业里,哪怕是为了获得稍好一点的待遇,他们都会调到别的企业去。企业领导试图通过增加工资,防止技术熟练的员工流失,以便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这一来,工资是提高了,但商店里还是没有居民们想买的商品,所以,现金滞留在市场里,形成了通货膨胀的温床。

"合作社"自由化造成现金泛滥
1989年,在"合作社"的名目下,可以自由开办私营中小企业了,由此,莫斯科首次出现了私营餐厅。但是,很多"合作社"被用于非法目的,就是把国营企业的产品廉价批发给企业领导人的老婆的"合作社","合作社"再以高价出售,其差额赢利都被囊入企业领导人夫妇的腰包里等等。过去苏联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差不多只是企业员工的工资,现金量受到了严格控制管理。但是,"合作社"出现后,大量现金流通到苏联市场上,这也构成了1992年恶性通货膨胀的温床。

戈尔巴乔夫必须首先做到的应该是把"竞争机制"导入苏联经济。因为企业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如果没有竞争对手,不经常提高产品质量(不提高价格),就会在竞争中失败破产,如果没有这种环境,任何改革都是不会成功的。实际上,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到转年1月,过去全部都由国家决定的价格刚一放开,企业及商店就随即无限制地涨价,爆发了年通货膨胀率高达3000%的恶性通货膨胀。如果有竞争的话,就不会陷入这种状况。

(待续)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作何感想、又会如何生存呢?请参照笔者以熊野洋的笔名在俄罗斯、日本、美国出版的小说《遥远的大地》。中文版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zh/cat-112/cat-113/cat-117/111111.php,英文版 http://www.amazon.com/Land-Legend-Dream-ebook/dp/B003CFB53G/ref=pd_rhf_p_t_2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