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世界的新倾向


2022年4月23日

中国与西欧经济史比较4

――秦、汉直至五胡十六国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国家――

本系列是对中国与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比较。前文欧洲部分涵盖了西罗马帝国解体,即公元五世纪前后的内容,而中国部分截止在了汉王朝之前。此次将覆盖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追至与欧洲部分持平。
 周朝从公元前11世纪一直绵延至公元前249年,但始自公元前770年的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是一个分裂混乱的时代。因而到秦朝统一以前,实质上的分裂已经延续了五百多年。这一点与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统治下罗马帝国建立前的欧洲如出一辙,虽然不过是某种偶然,却也颇有些耐人寻味。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遗产

一般认为战乱时期会出现人口大量死亡,田地荒芜,因而导致生产力下降,但其实也有相反的例证。例如公元十六世纪日本的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都加大对地方经济振兴的扶持力度,金银矿的开采也因此大幅增加(十六世纪日本的产银量甚至比肩南美),耕地开发治理也不断加强。

如前所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在某些方面为其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两季种植的广泛传播,都有效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此外,对大家族制进行切割,建立并完善户籍制度(这也扩大了纳税主体的规模)亦至关重要。只是当时上述两者到底普及到何种程度尚不得而知。

秦朝的特点

与埃及和罗马帝国相比,古代中国似乎并没有大量以异族人为奴。各种劳作多是调动囚犯或农民,以劳役换薄薪。想必地方的劳动力资源相当充裕。
日本十六世纪的战国时代,一个大名征服其他大名后,多将该地区的农民大量绑架到自己的属地作为劳动力,而中国则有不少文献记载声称杀死以十万计的敌方战败士兵,这也(间接)证明了中国拥有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秦王朝的历史遗产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由上而下直接统治宗族制解体后的中国社会。向地方派遣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僚,并统一度量衡,发行统一的货币,不过尚不清楚这些制度措施推广普及的程度。
而皇帝身兼祭祀之主(汉朝的皇帝自视"天子",祭祀"天""地")和统治之主,这一点与罗马皇帝可谓是大同小异。
经过秦国的商鞅变法,始自周朝的宗族制加剧瓦解,并最终发展为诸子均分的继承制。虽然这扩大了纳税主体的规模,但也容易招致耕地面积的分散和碎片化,催生更多无立锥之地的贫农。当然,诸子均分继承制也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

汉朝的特点
 (尚未完成的中央集权化)
秦朝快速推进中央集权化,从诸侯手中强行夺回了权力,也因此引发诸侯的反抗加速走向灭亡。紧跟其后的汉朝察觉了秦朝的这个谬误,在中央集权化和分权化的循环中反复摇摆。
在皇帝直辖地管理方面,汉朝沿袭了秦的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僚掌权),而偏远地区则任命皇亲国戚或功勋之臣,赋予其类似封建诸侯的权限。两制并存,人称"郡国制"。

(儒家=法学家)
武帝崇尚儒教("独尊儒术"),而所谓儒家,又不仅仅是宗教家。其实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是如此,儒教也不例外,他们既是宗教,也是哲学,同时还兼具辅佐统治者治理社会,维持秩序正当化的功能。和现代的"伊斯兰教法学家"一样,中国古代的儒家之士,同时也是精通公法民法的法学家、律师和法官。

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

汉朝建立初期经济发展迅猛。如前所述,秦王朝建立之前的战国时期生产力已经有所提高。即便如此,全国的耕地面积和生产力依旧有限。耕地大多分散在自耕农手中,有记录显示当时每个农户平均5口人,拥有耕地约100亩,每年可收获3.5吨~5.9吨。
西汉武帝时代,因向外扩张需要大量军费,不得不大规模增加赋税。不堪重负的农民无奈放弃耕地,豪强权贵则趁机兼并土地扩大庄园,逐渐形成封建诸侯化的庄园经济。东汉时期庄园进一步扩张,庄园经济愈演愈烈。

2)手工业
生产日用品、服饰、装饰用品、酒类等的手工业亦得到长足发展。不过由于主要是由官方控制工人如同奴隶一样从事生产,因而民间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尚不明了。

3)商业
秦汉时期,通过商业积累财富者格外突出。三国时期确立蜀国的刘备,在籍籍无名之时曾被一位大商人看好,获得"大额资助"。而英雄张飞,据说正是利用这笔款项招募而来的。
不过盐铁专卖等最赚钱的生意,都是由官方垄断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亦可有效防止出现有能力挑战国家权力的豪门崛起。
整个社会处在法律的严格管控下,而背后的行贿受贿也发挥着类似润滑剂的作用。有"关系"和贿赂自然可以顺利钻过法律的空子解决难题。

4)江南登场
江南的开发(通过灌溉技术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这始于华北因连年战乱陷入社会动荡的东汉末期,并在持续长达360年的分裂期中达到最高潮,也正是江南的经济实力催生滋养了其后的宋明王朝。

5)贸易

(海外)贸易以广州为据点,翡翠、丝绸和象牙、香料等在这里交易,这些交易由官方直接管控,但相关文献很少。
而被汉王朝当作皇权象征的财产"玉石"一直依靠从西域大量进口,由此也造成了黄金(资金)的外流。
据说与汉朝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大量进口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香料,为此甚至不惜花费相当于国家财政预算十分之一的黄金(相当于黄金8吨)。

6)尚未成熟的货币经济
据说西汉时期曾积蓄了相当于500吨的黄金,但贸易导致的黄金储量缩水使铜币的重要性日渐增加。即便如此,汉朝并未推行官方铸行权垄断(大概是因为皇室实行的政策为因需而铸,因为当时的铜币铸行实在是个不赚钱的生意),大多是民间私铸或地方政府发行的钱币(私铸钱)。《管子》中曾提出黄金价格与物价的关系、国营公共事业的就业政策等现代社会仍可适用的思想理论,体现出对货币意义的深刻理解,可惜并未得到国家的重视落实。东汉灭亡后,中国迎来持续360年的分裂时期,各地区甚至私家也开始发行,货币沦落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对了,共同投资开展商业活动的"合钱共买"习俗,在西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气候的影响
常有观点称汉朝解体后的五胡十六国与西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欧洲,有着极为类似的分裂状态。虽然中国的这段历史比欧洲早了近200年,但二者均持续长达近400年,这很耐人寻味。当时全球气候处于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是导致中国陷入兵荒马乱的一个要因,而受到打压一路向西的匈奴将日耳曼民族逼向东方,并造成西罗马帝国瓦解,也是有趣的解释,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说。二者时差长达200年,上述假说是否合理依旧存疑。

与欧洲的差异所在
1)长期存在的绝对君权

中国自唐朝建立以来的1400年间,皇帝一直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而欧洲在西罗马帝国解体后,再也没有出现能够一统整个欧洲的帝国(法兰克帝国短暂地统一但如同昙花一现),直至十六世纪前后,各王国的国王拥有的王权也只是相对的。想必正是这样的历史,给现代中国人与欧洲人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差异吧。

2)不发达的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大多被阴阳五行与易经教理的横行所压制。基于事实的归纳法被无视,原理(教旨)先行,以此演绎说明一切的演绎法占据了统治地位。
十七世纪以后西欧科学快速发展,为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此形成对照,这样的环境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国际关系
中国的历朝历代很少与周围的势力形成对等的伙伴与朋友关系。国家间的关系通常被视为父与子或兄弟般的家庭关系,即上下、臣属关系。
而这样的关系也更随意,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影响。

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时代
1)诸侯的朝臣贵族化

这是一个分裂和混乱的时代,各个王朝的诸侯逐渐走向朝臣化。原则上农民不再向当地的诸侯,而是向帝或王缴税。
因此权贵开始寄希望于通过察举制实现入仕的目标。表面上看官僚的地位仅限于一代,但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规定的是考察家世,确定"品级",因而一旦跻身高位,其地位实质上将得以继承。诸侯与大地主由此逐渐走向朝臣化贵族化。
这样的机制一直沿袭到隋唐时代。这些贵族在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的混乱局势中日渐式微,宋太祖趁势建立起选拔不可世袭的高级官僚的科举制度,引领中国进入了(君主专制的)绝对主义时代。

2)南朝的繁荣以及与日本的关系
虽然很少有人如此评论,但南北朝时期,和混乱的局势相比,南朝的经济繁荣更为引人注目。这是在江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其文化亦以"六朝文化"成为巅峰的典型代表之一。
有意思的是,直至公元502年,当时日本的每个王朝(九州王朝或者大和等其他王朝)都在向南朝刘宋派遣"遣宋史",热衷于"文化引进"。如今日语汉字声韵中中国南方语系的"吴音"依旧占有很高的比例,或许就是源于这种交流传承。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