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论文


2008年7月 1日

英国"国民国家"形成的过程

河东哲夫
现在,许多国家正在努力创建"现代国民国家"。但是,从最初建立起"国民国家"的欧洲的历史来看,"国民国家"是作为扩张领土和殖民地的工具而建立的。也就是说,"国民国家"是向国民征收重税,招募士兵的权力机关。
在当今世界上,虽然没有领土扩张,但能够自由贸易。拥有强大军队、庞大政府的"现代国民国家"正在逐渐落后于时代。
在此,我想用世界上最初完成"国民国家"创建的英国为例进行说明。


英国"国民国家"形成的过程

据说,在中世纪的西欧,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是在法兰克王国瓦解后立即建立起来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建立了国家,只是分裂为各个王侯领地,而且,很多领地是不相连的、犬牙交错的。
这就是说,中世纪的西欧各国不是国民国家,而是国王的"家产属国",国王似乎经常巡视归其所有的领地,确认诸侯们的顺服。这与在首都设置宫廷,封诸侯为贵族,令其侍奉君主的专制主义时代是不同的。
英国为了其分散在法国境内的领地,与法国王室进行了"百年战争",1455年后又陷入了内战,即"玫瑰战争"。1485年战争结束后,亨利7世开创了都铎王朝。

不知是因为国内实现和平后突出了国王的权力,还是因为要奖赏内战中功勋卓著的诸侯,亨利8世与罗马教廷分庭抗礼,1534年宣告了英国教会的独立,没收了天主教的资产,并转卖给了有钱人。此后这些有钱人便形成了被称之为"新贵族"的阶层,其中一部分人为获取殖民地或进行产业革命进行了投资,促使英国发展成为近代国家。

罗马教廷类似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仍然遗留下来的广域行政的骨架。罗马贵族中有些人获得了教会以及后来西欧各国王宫中的神职或者官职。而天主教教会也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另一种形态,亨利8世的英国从中独立出来,就为英国作为国民国家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清教徒革命•放宽限制•通商

英国历史上的下一个分界线就是清教徒革命(1642年)。
在西欧历史上,法国革命远比清教徒革命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但是,在推翻专制主义,建立共和制这一点上,两者是可以相互媲美的,而且,清教徒革命比法国革命早了大约150年。不过,清教徒革命强调的是议会对国王的权利,而法国革命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和平等,这方面两者不同。在健全税制、健全国家体制方面,法国也比英国晚,因此,法国最终无力承受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的英法战争的负担,而其中显露的矛盾引发了法国革命。

在清教徒革命中,没有发生法国革命中出现的流血事件、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但是,专制主义时代的特权、利权被废除了,其意义是很大的。当时"Trade(交易)"一词非常流行,一切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到处都充斥着一种企业家精神的氛围。

这种精神与当时英国与西班牙、荷兰争夺海上交通霸权,17世纪后半期建立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附加价值创造机制不无关系。其图式为:向非洲酋长推销英国制造的肥皂等日用品以换取奴隶,再把奴隶贩卖到美国,购买棉花、砂糖,运回本国,然后再将其加工成附加价值更高的商品,重又出口到非洲等地。据推算,当时从非洲大陆被强制运往新大陆的黑人奴隶达1200万人,其中,英国贩卖了375万人,法国等其他西欧各国也作了同样的黑奴交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由此,17世纪后半期,英国生产日用品的轻工业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大量消费东印度公司带来的印度棉织品、茶叶等等对他们来说完全时新的产品,生活方式为之焕然一新,这被称为"生活革命"。后来这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喝茶的习惯甚至扩展到工人阶级之中,因而茶叶进口急剧增加,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缔结,"主权国家"诞生了。但是,这与其说是近代国民国家的诞生,不如说意味着国家作为西欧唯一的政治单位得以确立,天主教教会、王室等政治角色退出前台。

近代国民国家首先在同一时期的英国逐渐形成。它不是由国王,而是由议会以至首相行使国家的代表权并具有法人资格。

"作为'战争机器'的国民国家"的成立

17世纪下半期,英国一步一步健全了"作为'战争机器'的国民国家"的体制。当时,英国与荷兰围绕海上交通霸权进行的争夺基本结束,与法国进行的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战争成为最大的政策课题。
关于当时的决策过程、讨论情况、运用资本的新贵族如何行动等情况,笔者尚未详细了解。但是,我可以确切地说,17世纪英国发生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税制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在1688年"光荣革命"中,英国迎立荷兰威廉公为新国王,对此,为了独立与法国交战的荷兰的资本被大量注入英国。1694年,英格兰银行在英国成立,健全了国债发行体制。1698年,伦敦股票市场开办,使汇集国内外资本成为可能。1717年,英镑以黄金标价,提高了对外信誉。

英国经济极大地依赖对外贸易,但是与19世纪的美国联邦政府以及今天的俄罗斯政府不同,英国的岁入并不十分依赖进口关税,而是大部分依靠交易税。据推算,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税收占GDP的3-4%,"光荣革命"后,汉诺威王朝时期,达到9%,英国成为当时西欧税负最高的国家。

18世纪前半期,英国多次与法国展开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以获取巨大的市场。丰厚的财政、庞大的行政需要,也促使公务员的人数激增膨胀。英国积蓄的财政实力加强了军事力量〔1〕,扩大了殖民地,而殖民地又成为新的市场,进一步扩充了英国的财富,由此形成了螺旋式上升,即:国民国家、殖民地、产业革命三位一体的发展。不过,当时英国没有采用兵役制,兵役制是拿破仑首先实行的。

在18世纪的英国,人口增加,农业生产也不断扩大,但是所谓的"产业革命(棉织品的大批量生产)"尚未开始。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北美。尽管在北美殖民地几乎没有税收,但是,英国出口的20%、进口的30%都是从对北美殖民地的贸易中获得的。另外,在北美实行的税率仅相当于英国本土的二十分之一。

由于美国的独立战争,英国失去了对美贸易,毫无疑问这打击是极大的。以今天的日本来说,就等于是突然失去了对华贸易。于是英国以印度为轴心,有意识地进行了转换。以英国、印度、中国为轴心的多边贸易兴盛起来。

在印度,与北美殖民地不同,征收了home charge税,相当于英国进口总额的40%。而且,本来是棉织品的老字号店铺,却被迫大批购买英国制造的粗制滥造的棉织品。"产业革命"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英国当初似乎想推销毛织品,但失败了)。

资本家要以低成本、大批量生产棉织品来增加利润。而关于贸易对象从北美转向印度的这种贸易对象的转换、关于当时围绕棉织品工厂建设发生的周边情况,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恰如其分的研究成果。但是,无论如何,在贸易港利物浦靠奴隶贸易发财的资本家,这回在港口腹地曼彻斯特建起了棉纺织厂,并用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将两地相连,用汽船出口,再用铁路将产品推销到印度全国----这就是当时的图式。

此外,在1697年至1815年之间,英国工业增产的一半都是面向出口的。二战后,日本、中国相继被欧美国家指责为"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其实,很早以前英国自己就采取了这样的发展模式。
在此期间,英国健全了内阁制,1715年确立了首相职位,政党政治也从18世纪就开始了。但是很快政党政治就导致了腐败,因此,19世纪初期,英国就发起了消灭渎职的反腐败运动。英国作为生机勃勃的民主国家受到了欧洲大陆各国知识分子的赞赏。另外,各地混乱的法律被统一为common law(习惯法)。

就这样,近代的国民国家首先在英国成立了。它具有统一的法制空间、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严密的警察和外交机构;其权力的顶峰不是国王,而是首相、议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多少仿效了英国的范例。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