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论文


2009年2月15日

日本漫步----长崎出岛与唐人屋

即便在锁国时代,中国也是日本远在荷兰之上的"大主顾"
                           
最近走访了长崎。目的是看一看"唐人屋"。
长崎的"出岛"是日本锁国时代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当时南蛮族荷兰人......----这是我们在学校教科书中学到的知识。不过,我心里却一直觉得,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即使在与中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的江户时代,日中贸易关系恐怕也远在日荷贸易关系之上,当时留下的"唐人屋"应该可以见证史实......
实际走访了当地,果真如我预料之中。


漫步长崎一带,九州中部,熊本城内大量的韩国游客引人注目;阿苏火山山腰"耍猴剧场"的观众,则有半数是中国人。连注释也用汉语、韩语、英语三种语言标注。中国游客彬彬有礼,友善而自然地笑对着身边与父母同来的日本儿童。在这个地区,人为地区分日本、韩国、中国,不过是为了方便,实际上大家早已彼此相连。

那么,我们先从出岛说起吧。


出岛
长崎围马蹄形的小海湾而建(海湾的入口在西南方),出岛位于海湾的最里端。
这里现在是填拓地,江户时代则是真正突出海上的小岛(与陆地有桥梁相连)。如今出岛已经成为陆地的一部分,周围还有市内电车运行。
出岛的面积只有200×70平方米,比大和号战舰还小。
现在,这里复原了的几个商行。鉴于商行曾经多次修复重建,复原人员彻底考证了商行的历史,具体到何年何月的何种姿态,忠实地复原了商行的历史原貌。

(蝴蝶夫人曾经眺望过的"长崎港风光")

荷兰人在出岛的日子似乎相当沉闷。每年只有两艘荷兰船只来港,或者说受到幕府限制,只获得了每年两艘船只进港的许可。出岛由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由商社、地方政府等出资,一种类似于第三部门的组织)以租赁方式使用,每年向幕府交纳地租,用今天的货币计算,租金竟然高达1亿日元。不免让人觉得,幕府有牟取暴利之嫌。

如此"严厉"地对待"西洋人",在亚洲好像也只有日本而已。也可以说,当初日本政府的执政权力很强,社会底端到处都有可以有效控制时局的官僚机构。而且,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人就已经显示出骨子里不肯轻易让外国人赚到钱的"个性"。即使如此,荷兰人仍然持续着贸易活动。可见当时把日本的铜出口到国外的利润之高。日本的铜精炼程度高,曾作为"棹铜"大量出口海外。其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中国制造成了铜币,荷兰方面的记载却说绝大部分都出口给了印度。

荷兰货船在6月到11月之间来港,卸货期间(货船不能直接靠岸,需要使用驳船),船长住在老鼠穿行的出岛"船长室"(据说卫生间中使用的是便桶),船员们则一直住在货船上。在出岛的一角有一间牛棚,还建有教会。当然也有牧师曾经生活在那里。

画像の確認
(出岛景色。商行林立)

青楼穿梭、歌舞升平
当时大约有15名左右的荷兰人单身常驻在出岛,冬季没有货船进港,他们整日无事可做。荷兰人的房间里放着一种叫做"窥视眼镜"的装置,从镜头中可以看见荷兰街区的立体照片(有点儿像现在的DVD),至今还保留在留下的房间里。他们可以做的只有看看镜头,实在令人同情......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据说年轻的书记官们常把艺妓们叫上岛(当时娼妓可以出入出岛),整日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当时留下的绘画中,就描绘了他们与艺妓登上晒台,用望远镜眺望长崎港的情景。其中一个艺妓还背负着婴儿。他们远在故乡的太太们如果看到了这些,恐怕会雷霆大作了吧。看到这些,不仅会让人觉得,基督教徒也不过是不羁之徒罢了。

在这幅晒台的绘画中,还出现了一个看起来是黑人的随从,正如画中所示,当初荷兰人的确把南非的黑人和东南亚人作为仆人带到了出岛。可以说,当初的歌舞升平也是"国际化"的。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9/DejimaAstronomy.jpg

出岛也曾有日本官吏常驻,他们官名 "乙名",有25人。
乙名们的办公室也被复原,不知为什么,那里静静地流淌着电影《教父》的气息。
乙名的工作是检查到岸货物。连进献给幕府的礼品也要经过他们过目。当时的审批权限中存在着很多舞弊行为。面对这些乙名,又是请客,又是送礼,荷兰人曾经很是头疼。日本在明治初期以前,行受贿一直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活动的"通词"。那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仅限于在广州一地进行,想必日本也是效仿了中国的做法。在广州也曾经有"通词"活动。
通词们把翻译作为家业,代代相传,他们不仅从事翻译工作,还开展商务咨询,发挥着贸易人员的作用。长崎的通词也是如此,通词的子孙中,有的日后成了外交官。还有的成了学者。

当时,荷兰人曾经每4年一次,定期拜访江户幕府。
现在从大村湾正中美丽的长崎机场(原为天然岛上的海军"大村机场")可以直飞东京,但是当年往返一次却需要90天左右的时间。
对于当时的江户幕府来说,荷兰人来访是了解世界形势的机会,荷兰政府也曾专门归纳类似世界形势年报的文字资料,送给江户幕府。

幕府末期,荷兰政府曾经向江户幕府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世界形势,并提出忠告,不开国,日本的国家安全就会失去保证。他们不顾自身可能失去商务垄断权,而奉劝日本开国(施行贸易自由化),日本实在应该感谢。

唐人屋
出岛就说到此,下面谈谈"唐人屋"。
看到"唐人屋"三个字,你可能想到的是中国人开的商会,商会的确是商会,不过它不是指一座建筑,而是在海岸沿岸,有围墙相围,方圆500米的从前的"唐人街"。"唐人屋"入口左右有"麒麟"坐镇。右为麒、左为麟,两者合称为"麒麟",摘自现场解说词----我的笔记中如此写到,不知是否果真如此?

明朝灭亡以后,有很多汉人(当时应该还没有"中国"、"中国人"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王朝"是最高的权力形式)来到日本避难。建立清王朝的是关外的满族人,汉人们因为不知道会受到什么样的统治,而逃亡海外。
明朝遗臣中的一人后来与日本女子成婚,他们的孩子郑成功后来占领了台湾,并以那里为基地,以海盗起家,聚集财富,与清朝抗争。郑成功曾经多次乔装成商船入港长崎,从事贸易活动,赚取资金。
这位历史上著名的中日混血英雄,就是歌舞伎《国姓爷合战》中和唐内的原型。

从中国逃亡而来的中国人,多数生活在平户周围。他们秘密进行着幕府禁止的"走私"活动,有的还从事反清活动。想必当初江户幕府一定十分担心他们会影响日清关系。1635年,日本国内约6万中国人中,有六分之一聚集在长崎。

顺便说明一下,自从平安时代,日本朝廷废除遣唐使以来,日中两国之间一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承认对等的"外交关系",只承认由中国作为保护者的"册封、朝贡关系"。日本是东亚地区唯一一个长时间不在中国册封之下的国家。虽然足立义满时代曾经与中国建立了短暂的册封关系,但是丰臣秀吉与明朝开战以后,正式的外交关系一直没有恢复。

幕府担心中国人聚集长崎,会引起大量金银流失海外,规定短期滞留的中国人必须居住在新建的唐人屋内,并禁止他们出入长崎街市。
但是,与出岛相同,艺妓可以自由进出,而且据说当时对中国人的限制并没有向荷兰人那样严格。
想必当初,艺妓如果不能操持荷兰语、汉语两门外语就不能算作一流,她们也比容易呀。

走进复原后的唐人屋,正面有两座大门。可以看出当时对出入的限制严格。
建在斜面上的街区,有3条石铺的小路贯穿其中,街旁是小商铺和大宅子。
(当时的绘画)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4%BB%E5%83%8F:Tojin-yashiki.jpg
唐人屋内与中国和东南亚的街景完全相同。
中国船只与荷兰船只不同,他们秋天来港、春天启航,据说每年这一期间都有数千人聚集在"唐人屋"内。
明治以后,唐人屋逐渐闲置,后被火灾烧毁。之后,华人又在唐人屋外建起新的华人街,并在这里诞生了长崎特产----"什锦汤面"。


(现代 "唐人屋",中国街。每年举行"海港节")

与出岛一样,唐人屋中翻译也必不可少,这里的翻译数量远高于出岛,而且中国人多代代从事翻译活动。他们被称作"唐通事"。据说曾多达70几家。
他们还编写了风传录(中国大陆形势),使得幕府获得了一定的中国情报。

在江户时代,也是对中贸易居上
有一本珍贵的书籍----《长崎唐人贸易》。是山肋悌二郎先生通过吉川弘文馆出版的。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从江户时代日清关系,到长崎对外贸易的实态,作者着实详细地调查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本书实在让人耳目一新。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上文中提到的明朝忠臣、海盗郑成功,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如同今天的台湾问题一般棘手。为了镇压郑成功活动,防止他的船只到大陆集货,清政府颁发了"迁界令",命令海岸居民向内陆迁移。

●郑成功去世时,清政府的海禁(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措施有所放缓,在长崎靠岸的中国船只激增。
由于中国商人大量购买日本廉价的金银,幕府发布了贞享令,开始鼓励铜出口,并对商人的进口额加以限制。

●贞享令规定,中国船只每年贸易额不能超过银6000贯(即金10万两,一两合银60钱),荷兰船只每年贸易额不能超过5万两。并把规定的最高金额称作"定高"。由此可见,江户时代初期,对中贸易的规模有对荷贸易的两倍之多。

●长崎的国营贸易造就了日本的大商社。
元禄11年(1698年)后,长崎会所建立,它作为国营商社,垄断了唐人屋的贸易。依靠长崎会所,诞生了越后屋(三井)等商社。泉屋(住友家)曾经是宽文、元禄时代,向中国、荷兰船只出售铜的代表性商人。

●这一时期,萨摩藩如同黑马,开始从合法、非法渠道参与对中贸易,从而积累的大量财富。
当时,萨摩藩经琉球购进中国丝绸,在长崎向日本国内转卖。
据说,萨摩的船只曾经从南到北,一直深入到新泻、北海道的松前(准确的说,是"潜入"),购进极上的货品,向清朝销售。
如此而来,幕府长崎会所的生意自然会受到影响。
即便如此,幕府对萨摩藩的管制却有始无终。一般认为,主要是因为岛津、德川、黑田三家的彼此联姻关系,我想,也可能是因为萨摩曾经向幕府行贿。

●据川胜平太教授等的记述,当时日本是世界第一大白糖进口国。白糖曾经是幕府末期以前,日本的进口物之首。
为什么当时会进口大量的白糖呢?《长崎唐人贸易》一书中提到了两个理由。
其一是白糖非常合适用作帆船的压舱物。
其二是长崎会所的收益,多来源于兜售白糖。
也就是说,长崎会所用于出口所需的国内集货资金,是从向国内销售进口白糖中赚取的。
但是,当时为什么大量的白糖会如此畅销呢?就算是用于制作和式点心,果真需要如此大量的白糖么?如果是在俄罗斯,倒是可以把白糖变成自家制伏特加,大赚一笔。

(有点虎头蛇尾,此文至此)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584